在第56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,4月22日,縣生態環境局聯合縣人民檢察院、縣人民法院、灌南縣青年志愿者協會環保分會,在灌南縣大圈實驗學校以“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為主題,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活動,通過理論講解、互動實踐等形式,向青少年學生傳遞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態文明理念,播撒綠色種子。
機關、團體、學校聯動,共筑生態教育陣地。縣生態環境局從生活垃圾、工業固廢等的產生來源、危害及應對措施等方面,從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等角度切入,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,向師生們闡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意義。宣講人員陳永倡議:“青少年是生態文明的傳承者、實踐者,希望同學們從身邊小事做起,成為綠色發展的倡導者和行動者。”活動中,縣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通過播放地球日科普視頻、展示污染治理前后對比圖,直觀呈現當前環境治理成效。
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以“守護地球家園 爭做綠色小衛士”為主題,簡明扼要地分享了《環境保護法》《水污染防治法》《野生動物保護法》等生態環境法律知識,檢察官通過提問講解等方式,在垃圾分類、節能生活等生態保護相關方面與學生進行了互動,整個互動過程學生踴躍回答,氣氛熱烈。
縣人民法院法官干警以“共護綠水青山”為主題,通過兩起典型環境案例向學生們普及法律知識。在“祭祖燒山案”中,法官詳細講解因不當祭祀引發山火導致生態損害的法律后果,“電魚案”則通過非法捕撈案例,闡釋破壞水域生態需承擔的刑事責任。生動的案情還原與法條解讀,引發了學生們的熱烈討論。
縣青年志愿者協會環保分會負責人、江蘇省環保形象大使周汝堯老師以“承擔社會責任,保護本土植物”為主題,結合視頻和圖片向同學們介紹各類常見的本土植物,并以加拿大“一支黃花”闡述外來物種的危害,讓青少年更加明白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的重要性。
實踐賦能,深化生態教育成效。在戶外互動環節,灌南縣大圈實驗學校校長孫年明結合近年來學校精心打造的植物園、向陽園等生態教育基地,向大家介紹學校生態環境保護從小從早抓起的教育理念,讓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種植一些本土植物,定期澆水、松土、除草、施肥,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從種子到開花結果的喜悅。讓生態文明教育落實到實踐的同時,更加明白父母勞作的不易。隨后周汝堯老師,向同學們介紹了西瓜、油菜等物種的起源及分類等知識,參加同學表示收獲了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。
長效推進,繪就綠色發展藍圖。此次活動是“生態進校園”系列行動的重要一環。下一步,縣生態環境局將加大與縣內各中小學生態文明共建力度,持續開展環保講座、實地研學等活動,探索生態文明教育新路徑,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,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凝聚環保力量。